新型城镇化相关热点回顾 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10年,年均新增城镇人口超过2000万人,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升1.37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2012年底,全国共有7.1亿城镇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至52.6% 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东部与中西部均衡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首先,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1.3%,但从区域城镇化水平来看,占全国人口总数38.1%的东部地区城镇化率达到60.8%,中部和西部地区为45.5%和43%,城镇化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其次,大、中、小城市在资源占有与消耗、产业布局与配套等方面不协调;一线城市在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等方面遥遥领先,大部分中小城市难以望其项背。新型城镇化要求在加快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均衡发展的同时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格局,促使城镇地理空间优化、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共同繁荣。 新型城镇化是产业升级与各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工业、服务业、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作支撑,彼此紧密联系又相互促进。从各产业增加值与带动就业的数据来看,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优于工业。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相对较低,因此成为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同时,新型城镇化还要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发挥现阶段工业的引领作用,注重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城镇发展方式的同时,从城镇建设、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按照城市标准,对垃圾、污水、噪音等污染物进行达标处理和控制,增加绿地、林地面积,加大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推动城镇由“外延式扩张”转为“内聚式发展”,促进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保障城镇化的质量、效益和福利,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市民化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尊重市场、尊重农民的产权、自由迁徙权、自由择业权、自由交易权,在公平竞争下让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逐步解决城镇人口中居民之间公共服务差异问题,让进城农民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在形成人的集聚发展的同时,市民化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 绿色生态城镇: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必然选择 在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受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城乡建设模式转型成为必然,城乡规划建设必须深度融合集约、绿色、节能、环保理念。为此,我国先后开展了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绿色生态城镇(绿色生态示范区)、绿色居住区、绿色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探索和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先后批准了两批17个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以带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模式转变。已批准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多数在沿海地区与经济发达省份,其中,河北5个,深圳、安徽、上海分别2个,天津、江苏等省市各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