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LED的理论雏型诞生,而随著照明科技一路演进,全球各地照明大厂争相投入LED照明的商务领域。对长年使用白炽灯的消费者、乃至摩拳擦掌的科技创投家而言,LED是一种新技术节能,大众期待这项新技术会有破坏性创新,让既有大厂不在是大厂、让新兴厂商可以称霸。 然而,业界几乎是一窝蜂地推出LED灯泡、LED直管灯,这些产品的差异性并不明显,在价格竞争下,白光LED的年平均降幅为10到20%,但2011年上半却下降15到20%,全年降幅更是呈现崩坏的25到35%,尤其低阶LED元件价格滑落得更剧烈,三星甚至将取代四十瓦白炽灯的LED卖价杀到10美元以下。 低价策略的确有利向消费者推广LED照明,但如此一来,厂商很难保有相当的毛利,拥有品牌和通路的厂商才有优势,可以藉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维持一定的市占率。之后LED产业是否会跟传统的照明产业一样,由大型公司去掌握通路和品牌,制造部分外包给其它厂商?难以跳脱传统照明产业的模式? 台湾是全球LED晶粒的最大供应国,在去年度产值达新台币478亿元。台湾在LED制造上具有领导地位,相关的厂商例如晶电、亿光等,但在照明产业的发展上面,2011年台湾LED照明市场大约是新台币93亿元,虽然相较2009年成长24%,但内需市场并不够支撑起整个产业,台湾厂商向外走成为一个最重要的模式。